■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在顺丰郑州中原多式联运国际枢纽项目基地,自动化分拣系统将区域处理效率提升25%,并通过“航空+高铁+陆运”立体网络将跨省中转时效压缩至2.5小时。在成渝地区,顺丰通过统一两地网点设立备案流程,推出“川渝通办”物流服务,将原本需7天的审批时间缩短至1天。
这是顺丰面对区域政策差异、设施标准不统一等挑战,构建的跨区域标准化物流网络,也是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制机制障碍的生动缩影。
7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行部署,明确提出“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其中,统一市场基础设施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内在需要,备受关注。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培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所要求的统一市场基础设施,是能经济地满足人口、物资、能源、信息在国内和跨国流动要求的基础设施。
“十四五”时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富。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大幅提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扩容提速。我国已形成网络、算力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的格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建成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形成“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的干线管网格局。同时,形成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
刘培林表示,当前,我国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较好地支撑了国内和跨国的人员、物资、能源、信息流动,覆盖面不断扩大,便捷性不断提高,不少基础设施服务成本不断降低;基础设施体系本身也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应对重大宏观经济冲击的重要抓手。此外,我国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和先进程度在全球处于前列。
不过,刘培林指出,我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空间结构布局上,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与人口、经济活动分布不匹配,一些地区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二是部分基础设施的施工和运行维护质量欠佳,存在以建代养、重新设施建设轻老设施维护的问题;三是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务可持续性较差。
刘培林建议,要尊重人口流动规律,顺应人口向大江大河三角洲、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的现代化趋势,以此为基础谋划国内基础设施布局,并同步规划支撑我国对外开放的跨国基础设施网络。在制度层面需厘清权责边界,根据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和属性,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在决策、筹资、建设、运维等环节的权责,避免权责错配导致低效建设。创新融资机制,创设与基础设施超长使用寿命相匹配的中长期融资工具,破解短期资金与长期资产的匹配难题,从根本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务可持续性。
典型案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胜利隧道工程:破除地理阻隔以强化跨区域基础设施“硬联通”
新疆天山胜利隧道工程旨在打通南北疆交通瓶颈,缩短乌鲁木齐至南疆车程,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其核心功能是破除地理阻隔,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该工程于2020年4月开工,2024年12月全线贯通。
建设情况:已完成建设。该工程预计2025年年底通车,隧道通车后,乌鲁木齐至南疆车程将缩短约4小时,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天山胜利隧道以工程创新驱动要素流通,其核心示范意义在于:破除地理壁垒,直接消解市场分割,降低区域交易成本;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国产装备与工法突破提升产业链安全,赋能全国长大隧道建设;打造全链条协同范式,为超大型基建提供组织创新样板。该项目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以基础设施升级打通循环堵点、激活区域协同动能的战略实践。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